1. 首页
  2. 学术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动态

赵俊鹏:汲取延安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经验

  • 来源: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 发布者: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01
  • 浏览量:

作者简介

 

 

 

赵俊鹏,男,中共党员,河南周口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青年学者”创新团队:西北政法大学“陕甘宁边区法制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青年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陕甘宁边区法制史。在《青海社会科学》、《理论导刊》、《青海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类论文多篇。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成效的时期之一,高校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话语创新生动诠释政治理论,坚定了知识青年的理想信念,有力推动了知识青年的思想改造,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中国风格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铸魂育人核心阵地的高校应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实现教学话语不断创新,使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党的创新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贴合实际,以丰富的革命实践阐发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毛泽东认为:“课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革命实践是最生动、最珍贵的教育资源。在抗大,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人多次作为授课教师,以自身革命经历为载体讲述革命理论、斗争与历史,在宣传党的革命理论的同时极大地吸引了高校青年的革命热情。在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同时,以彻底的实践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其二,贴近生活,以大众化话语推动革命理论入心入脑。新鲜、活泼、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如果说理说得好,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自觉升腾起坚定的理想追求。陈昌浩“总是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课……他讲苏联五年计划和汉诺夫运动以及有关的许多故事,很吸引人,给学员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对青年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延安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是依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话语创新,赋予课堂趣味性和感染力。其三,贴近学生,以互动式话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艾思奇“常常向学员提问,让学员回答。在学员回答问题时,他听得非常认真,李唯实原以为他听后一定会有很多批驳,但他总是微笑着点头首肯,然后再加以补充和完善”。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所在,也是延安时期培育学生砥砺前行内生动力的重要经验。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时代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提升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铸牢大学生思想底色、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就要赓续延安时期优秀传统、汲取教学话语创新智慧。

立足新时代,持续推动教学话语的主题化创新。时代是教育话语创新之母,不同的时代主题赋能话语创新,勾勒思政课话语表达体系。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确立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建设方向,使政治理论寓于革命事件之中,形成了极具中国革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时代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直面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引入反映时代流变的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思政课要坚持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主线,结合互联网、数字化发展趋势,大胆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和视觉化教学语言创新提供有时代温度、有未来指向的表达形式。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指引下,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洗礼、精神熏陶,使党的理论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志、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立足新生活,不断推进教学话语的大众化创新。社会生活实践是思想理论的源头活水,而体系化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抽象性。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深邃精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进一步解码,否则势必减损真理的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功能。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生活语言宣扬革命理论,甚至毛泽东还以知识青年耳熟能详的姜子牙三大法宝比喻党的“三大法宝”,以此总结斗争经验。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要在政治性和思想性基础上,透过生活案例和通俗易懂、简单快捷的大众化语言将思想理论现实化,特别要灵活运用贴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网络热词,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相联通,满足大学生既聚焦社会发展又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而在极具生活化、大众化的教学话语中,不断给大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

立足大学生,不懈追求教学话语的学生主体化创新。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创新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话语形式。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又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基于此,增强思政课的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实效就需要改变主要以教师宣教为主的传统模式,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话语建立起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桥梁,激发大学生的表达意愿,使大学生既是思政课堂的倾听者也是讲述者。在大学生的讲述中进一步增强自身与其他学生的思想升华和情感认同,增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来源: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7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