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术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动态

陈玺:常态化防疫背景下《中国法制史》线上教学之等质与同效

  • 来源: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 发布者: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01
  • 浏览量:

陈玺:常态化防疫背景下《中国法制史》线上教学之等质与同效

作者简介

陈玺: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律史。

摘 要: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实效。通过有效提升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的水平和能力,有效提升综合运用各类教学工具和资料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接纳、适应并认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进路,努力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等质与同效。

关键词:在线教学;法学教育;《中国法制史》;同质等效

常态化防疫背景下《中国法制史》线上教学之等质与同效

陈 玺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意见》要求,高校要立即制定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保证在线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实质等效。《意见》指出,高校要公布课程资源质量要求、在线教学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要求、学生学习评价措施等管理措施;要引导教师择优选用适合的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以及校内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公共课程服务平台、校内智慧教学系统和网络学习空间以及数字化教学软件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组织线上讨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活动,布置在线作业,进行在线测验等学习考核;要与课程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学习行为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充分发挥各专业“虚拟教研室”的组织载体作用,加快研发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试题,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挑战性。

全国高校在“疫情学期”广泛开展的在线教学,开辟了特殊时期教学的新模式,信息技术支撑隔空教学的作用和效力史无前例地得到充分展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悄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西北政法大学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按照学校本科线上教学的安排部署,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2020年春季学期《中国法制史》等课程在线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提升了我校在线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实效。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疫情防控时期的特殊举措,这一阶段线上教学与以往进行的在线课程如何衔接?在教学效果层面,在线教学与传统面授是否能够做到等质同效?即线上教学的实施效果能否与传统课堂教学保持一致?面对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目前采取的线上教学能否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转机和契机?带着上述疑问,本文拟以《中国法制史》在线课程为例,对法学课程线教学质效之一核心命题进行讨论。

二、《中国法制史》

线上教学情况鸟瞰

《中国法制史》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属于高等院校法学类10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法科学生培养计划中属于理论提高课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课程是为了适应法治社会的需求,为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历史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法律人才服务,是高等法学教育中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法制史课程以阐述和探讨中国四千多年历史中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变革及其规律为目的,在讲授过程中,将力图通过对中国法律制度演变历史的分析、对其发展规律的提炼、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辨析,使学生领悟中国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教训,借鉴经验,沟通历史和现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民族化和世界化做出贡献。

“从专业训练的角度来看,学习历史是基于一个基本预设:历史的重复性。那么,挖掘制度史内在的变迁机制,并以这种认知牵引思考当代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原理,是中国法制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的必要途径。”《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变革及其规律为主要对象的法学与史学交叉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四千多年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线索和规律,了解中国法律历史上重要的法律制度及法律史实,还需要从中掌握数千年历史中立法与司法的经验与教训、学会辨析法律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吸取经验,传承中华法制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法制史》的内容时间纵贯古今,涵盖各民族、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及近现代转型,为突出中华法制文明演进的阶段性和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在课程教学中,纵向以相对统一时期的法制发展为主线,横向以立法成就、刑民事法律、司法实践为内容,首先重视中国法律制度演进的宏观框架、重要法律制度、主要法律事件等知识的讲授。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原典阅读、专著及专业论文阅读、聆听学术讲座、观摩学术会议、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方式,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中国法律史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开拓视野,提升辨析能力,培育具有民族历史底蕴的个性品格和人文精神。

为此,我们不仅要积极保持中国法制史课程在法律教学教研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进一步结合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科研究的特色,如学科在中国古代判例判词、秦汉简牍、唐代诉讼制度及诉讼习惯、陕派律学、近代法律教育及陕甘宁边区法律史等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使课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综合性法律人才培养的一般需要,更突出本校地域法律史研究优势的教学特色。

使学生掌握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实施及其效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是中国法制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通过中国法制史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演变的宏观框架、基本知识体系及演变规律,初步掌握法律史研究的主要方法:法律史实的考证、法律制度的整理重述及法律史的文化阐释。学习掌握以客观的历史的态度观察、分析中国法律制度的丰富历史,完整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法律的智慧,建立起现实与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连接关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019年10月21日,《中国法律史》入选2019年西北政法大学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同年12月,《中国法制史》在线课程建设小组与智慧树平台联手完成课程录制并顺利上线。在线课程建设小组由陈玺教授担任学术总策划与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成员包括刘全娥教授、吕虹副教授、余晖副教授、马成副教授和杨静博士。此次疫情期间,《中国法制史》在线课程成为线上教学的重要载体和技术手段。视频课程、配套练习和章节测试等栏目,成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串联、总结归纳的重要资料来源。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教材、课程课件、教学大纲、教学周历、配套习题、参考书目等学习资料,以促进线上线下课程有效衔接。为了提高网上教学质量和水平,法律史教研室在实践中摸索和形成了相应对策机制,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教师的群体协作精神。建构平台、资源共享,顺利推进“非常时期”网络教学的顺利展开。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线上

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

(一)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情况

2020年春季学期《中国法制史》课程面向2019级法学本科生及2017级转专业学生开设,涉及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经济法学院5个法学院,30个行政班,共计1287名学生。学院、教研室高度重视本学期《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工作,2019年度法律史教研室由陈玺教授、刘全娥教授、律璞副教授、吕虹副教授、余辉副教授、任亚爱副教授、马成副教授、何小平博士等7名教师以网络教学方式讲授《中国法制史》课程。团队课任教师认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充分准备,积极应战。从最初的担忧甚至排斥网络教学,到逐步了解、熟悉和掌握各类网络教学方法,确保上好新学期第一课。教学中综合使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微信群、QQ群、超星平台等多种教学平台和技术手段,教学团队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后试题、章节习题等资料,结合兄弟院校的线上法制史精品课程、经典文献、经典案例等资源,做到课时不缩水、质量有保障,形式有创新,内容有亮点。授课过程之中,由校、院二级督导负责定期检查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积极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并注意落实整改,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二)在线教学之特色与创新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课程思政建设。《中国法制史》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的作用,同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和讲授中,教研室教师注重结合本学科的究专长,将秦汉法制、汉唐法制,陕甘宁边区法制等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章节。例如,陈玺教授在讲授“秦朝法律制度”一章时,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教学资源,针对《云梦秦简》中古代传染病法的制定和实施问题,组织126名同学撰写学习心得,并遴选其中10篇优秀作业,在“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教学在线”公众号进行宣传和推广,收到了广泛关注和良好效果;刘全娥教授、马成教授等在课程体系串讲中,重点介绍了他们擅长的红色法律文化和陕甘宁边区法律制度,通过重点介绍我党延安时期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有效衔接了中国法治近代转型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等重大问题,从而勾连和贯通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古为今用”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魅力所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任教师还特别注重在课堂互动、网络答疑和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课程思政深入推行,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发挥了积极引领的作用。

第二,从容应对疫情,强化在线课程建设。疫情期间,团队教师严格按照“马工程”教材内容要求,推进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同步展开。提供课程教材(纸质版、电子版)、课程课件、教学大纲、教学周历、配套习题、参考书目等学习资料。本团队尤其注意在线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对于如何做到打破疑虑,实现网上教学问题,法律史教研室在实践中摸索和形成了相应对策,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教师的群体协作精神。建构平台、资源共享,顺利推进“非常时期”的网络教学。法制史教学团队携手智慧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中国法制史》课程建设任务,不仅成为在线教学的重要资源支撑,更成为展示本学科研究水平、教学水平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更成为挖掘、弘扬、阐释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路径。在疫情期间,该线上课程成为了教师网络授课的重要辅助手段。截止目前,累计选课1658人,累计网上互动3.4万余次。

第三,丰富教学资源,充实面授教学内容。疫情期间,法制史教学团队教师在利用各类教学平台授课的同时,特别注意运用网络视频资源、微信小程序、影视资源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调节教学方式,使法制史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与课程进度上适应,教学团队成员通过搜集和展示《国家宝藏》、CCTV12《法律讲堂》《大秦帝国》《大宋提刑官》等优质教学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内容。伴随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课程的深入推进,刑事法学院法律史教研室教学团队充分整合、推介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推陈出新、寓教于乐,在《中国法律史》本科线上教学中,引入微信小程序“大宋为官指南”小程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取得良好效果。结合课程进度,法律史教学团队适时将该款程序推送给本学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乐趣。通过游戏答题,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和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弘扬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为全面推进《中国法制史》线上教学发挥了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在线教学实施效果

《中国法制史》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获得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充分肯定与好评。2020年5月2日,陕西省教育厅以《西北政法大学挖掘战“疫”鲜活素材 以课程思政培根铸魂》为题,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西北政法大学深度挖掘战“疫”鲜活素材,凝聚战“疫”正能量,化“疫情危机”为“思政契机”,将思政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中,凸显了独具学校特色的思政课程育人实效。其中,“架起专业‘连心桥’专业教育融入防‘疫’爱国教育”部分,对法制史教学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2020年6月5日,《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案例作为我校唯一代表,入选“陕西高校疫情期间本科在线教学典型案例”(《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陕西高校疫情期间本科在线教学典型案例认定结果的通知》,发文字号:陕教高办〔2020〕9号)。2020年6月15日,团队成员杨静博士代表学校,以《网络授课共通氛围的营造和抓取学生注意力的线上经验》为题,参加陕西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疫情期间推广本科在线教学典型案例公益系列讲座”。

四、线上教学模式

“等质同效”实践探索

新时期线上线下双线结合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应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革新、线下课堂构建、线上资源配置、教学效果评价、师生互动参与等诸多封面精心营造、不断革新。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等质同效”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即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应与线下教学相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积极发挥“互联网+教育”技术优势,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师培训,以信息化支持教学,做到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中国法制史》教学团队成员以在线课程建设有效应对特殊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有效实现从危机——转机——契机之间的合理转化,其中,在线授课能否与课堂面授达到等质同效,成为测评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的枢轴所在。

近两个月以来,本团队教学经验和先进事迹先后4次发布于西北政法学网站主页和“西法大本科在线”微信公众号,点击阅读两达到6000余次。团队教师代表学院参加第二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交流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同行专家对此次中国法制史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和实施给予高度评价。

(一)监督课程质量

为做好线上教学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落实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确保线上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线上教学期间,形成了学院教学副院长任组长的校、院两级督导联合办公机制,建立校级教学督导、院级教学督导实时对接科任教师的联络机制。督导专家通过跟班听课、课下交流、学生反馈、网络答疑等多种途径,充分了解课上师生互动情况及学生对授课方式的接受程度,并与学院教务办联络员积极配合,及时向课任教师进行反馈,做到督导——教师——学生——教务等多角度、全流程教学质量跟踪监测。采用多举措加强组织管理和多形式质量监控,保障线上教学平稳、高质量运行,在每周周五根据教学检查督导情况及线上教学开展情况撰写总结报告,及时反馈教学质量相关问题。同时及时发布线上教学通讯,发掘线上教学过程中好的做法加以宣传推广,推动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强化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线上听课、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与团队教师沟通交流,在对《中国法制史》课程予以充分肯定与推介的同时,也不断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和要求,以此保障在线教学与课堂面授效果趋同。

(二)侧重互动交流

为保障线上教学效果与面授课程实质等效,本教学团队重点加强在线课堂管理与反馈机制建设。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考核主要由考勤、作业和课堂讨论组成。阶段性和期中、期末测试则由卷面考试构成。线上教学的课堂考核模式要充分发挥各个授课平台的功能。考勤可以通过不同平台的“签到”功能实现。同时各个平台均可以实时看到在线学生数量,同时可以随时抽查提问,以语音交流或者视频交流的方式完成互动。而课后考核部分,可以利用各平台的“测试”功能实现。提前将测验题目上传,并在课后发布。另外,也可以利用“讨论”功能与学生,或者是学生之间展开文字讨论,并且根据讨论质量进行打分、评价。在课堂发言、课后答疑、小组讨论等环节中,事实语音、文字自由切换,师生之间、小组之间即不同学院、年级之间思想碰撞激烈,新知新见迭出,学生整体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主动热情,充分展示了本门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线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主要通过各个平台的“讨论”或者微信群等群功能实现。教师可以发放讨论题目,在题目下学生可以规范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论证,也可以对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回复和评分。另外,线上答疑可以通过公开和私下两种方式进行。公开答疑可以利用讨论功能,私下答疑可以通过微信、学习通发起私聊,进行答疑教学活动。在课程的讨论答疑中,学生经常会结合现实案例、形势提出疑问,需求解答和帮助。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守政治底线,坚持以正确价值、方向,利用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于因客观条件所限,无法进行实时线上教学的学生,教师将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指导。第一,进行教学视频的录播和发送。在教学过程中,完整的录制教学视频,并通过邮件、或者邮寄储存介质的方式将视频发放给学生。第二,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电话、文字指导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和补充教学材料进行阅读自学,然后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语音或者文字联系,重点提示和答疑解惑。第三,在上面两种主要方式下,教师也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的讨论和考核功能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成果和指导效果。从一定意义而言,在线教学互动频率远远超越传统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和自信心均有明显提升,从而为以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参照和经验。后疫情时代的课程安排,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网络资源和在线方式,完成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三)加强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机制的设置目的在于了解教与学的实施情况,以便解决相关问题。法律史教学团队在第一周线上教学开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工作,组织所有授课教师开展线上课前测试,并针对线上教学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应急预案。为及时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状况,团队教师针对刑事法18级学生开展在线教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6.85%的学生希望老师直播授课;75.68%的学生希望教师直播时采用语音+PPT的方式;78.38%的学生对腾讯会议的认可度最高;62.61%的学生希望老师讲授为主,慕课资源为辅。根据问卷数据,授课教师将合理整合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好教学设计。避免单纯的直播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借鉴可行的线上教学举措改进线上教学。通过构建、运行反馈机制,实时发现和处置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线上教学的知识供给质量,确保线上教学效果与课堂面授趋同。

五、结 语

“等质”要求线上教学授课效果与课堂面授趋近,在授课时长、授课内容尤其是授课质量有所保证,不因授课方式、授课场地的变化而变化;“同效”则要求线上教学在教师体验、学生反馈、督导评价、舆论测评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课堂面授方式。依据各方面信息汇总,在教学效果层面,在线教学与传统面授基本达到等质同效,线上教学实施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保持一致。在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面,依据疫情防控需要,2020年《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采取线下方式统一考试,并在此前统一进行答疑、串讲。结合线上教学要求,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尤其是网上学习成绩权重,特别关注学生网上讨论成绩的评定。在命题层面,加大主观题目、宏观论述题目和史料阅读能力分析,重在考察学生理解、应用能力,适当淡化知识记忆的考察。此次在线教学的尝试,将在防疫新常态背景下,有效提升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的水平和能力,有效提升综合运用各类教学工具和资料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接纳、适应并认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进路。此次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活动,甚至可以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源泉,成为当代法学教育改革创新的转机和契机。毋庸讳言,从实质等效角度而言,疫情期间采取的在线授课方式仍有不断提升的巨大空间。最终的教学效果,仍需经历学生评价、期末考试和实践应用等诸多关口的考验。教学改革永远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此次探索带来的机遇和发现的问题,都将成为激励师生不断推动课堂革命的动力源泉,最终为当代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积累实践素材。

The Equivalent Quality and Effect of History of Chinese Law Online Instruction under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Chen Xi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we should actively us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nline teach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of teaching online and offline,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tools and materials, effectively improving students' acceptance, adapt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mixed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striving to achieve the equivalent quality and effect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Key words: online teaching; legal 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Law; equivalent quality and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