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术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动态

《中国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研究》 系列丛书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来源: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 发布者: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01
  • 浏览量:

《中国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研究》 系列丛书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2022年10月23日,由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数字法治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司法研究院、武汉大学法律与科技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所、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研究》 系列丛书启动仪式于杭州师范大学圆满完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第一单元

系列丛书及分册情况介绍·

01

中国法制出版社副总编辑闫光永指出,基层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大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基层治理的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在基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浙江走在前列,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并且可以推而广之的好经验好做法。这套丛书精准进行了全方位全系统的学理论证、经验总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层治理的理论制度。闫总编表示要将这系列丛书出版作为这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作为重点项目推进,保证高质量的出版,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一重大使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02

《中国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研究》丛书总主编,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副院长、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余钊飞对丛书的总体策划进行了阐述。余教授介绍了丛书诞生的背景。研究团队十几年来聚焦于基层治理的相关研究,扎根实践,有力推动了“枫桥经验”的研究和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挖掘。丛书紧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研究基层基础,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群众创造的一系列具体的治理方式方法,无论是基层的干部还是群众,都很期待有这样一套图书能够给予工作上的指引,作为实践中的参考。余教授代表丛书编委会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和各位专家教授对丛书编写工作提供的大力支持、做出的大量努力!

03

西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司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数字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京春就前期研究情况以及基本思路对《“义乌发展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进行了介绍。“义乌发展经验”的核心要义是兴商建市、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丰厚底蕴、党政有位。近年来,“义乌发展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内涵不断丰富,陈京春教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指出义乌在矛盾纠纷化解、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电商智治、法治乡村建设、数字检察参与系统治理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他表示,在课题研究和著作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总结提炼“义乌发展经验”中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紧扣义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问题和创新发展,进一步跟踪调研,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04

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邱少晖指出,《中国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研究》是我们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基层在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复杂的形势时所提出的解决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将这些经验呈现给世界和未来。邱教授还详细介绍了《浦江经验: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层实践》六个章节的基本框架,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群众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基层治理不断去改革创新的动力。邱教授主张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共鸣就是研究的巨大价值,也是具有很强动力的重要原因。

05

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曾威作《“中泰经验”:城市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的基层实践》的主题发言。曾威副教授详细介绍了中泰的人口情况、农村发展近况以及工业总产值等基本情况。他认为中泰地区社会矛盾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就是城市的扩张,即中泰地区的城市功能外迁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中泰新城的空心化。曾威副教授指出这套丛书“中泰经验”部分的前期工作便是对中泰地区的工作总结提炼,附以对应案例评论分析,并且充分使用社会资源,调动群众力量,从而拓展该丛书的写作思路。

06

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博士沈广明以“枫桥经验”及其立法研究的重要性为开篇,指出“枫桥经验”受到我们党和国家多位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赞同,对社会治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枫桥经验”的立法研究,要把握枫桥经验的内涵和外延,以立法作为抓手来推进“枫桥经验”的创新。现阶段关于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较为松散,缺少引领性、总结性立法,这也是“枫桥经验”立法的意义所在。沈广明博士还介绍了图书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以期得到各位与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07

中国法制出版社学术编辑部主任马颖对系列丛书学术规范以及具体出版重要方面进行了讲解,从而助力书籍的高质量出版。

第二单元专家论证

0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耕从传统俗语出发,指出丛书一方面应当从各地的地方制度的传统史料入手,解读当地的传统以及治理的过往的历史和特点;另一方面,在基层治理研究上我们应当要关注社会的一些发展变化。赵教授衷心期待丛书能够在这种很好的学术基础上经过大家的努力,呈现出一个更新的学术研究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基层制度,为法治国家创造出一条新的更加实际的路径,丰富法学学术研究。

02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亦工认为国家基层基础建设这个领域在学术理论研究上暂未形成系统普遍的理论成果,对该课题能运用丛书的形式进行理论研究予以高度评价。苏亦工教授指出该课题的研究既应结合现实的问题,还需要古今结合,开阔视野,从现实深耕至历史,发掘整理古人的典章制度以及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最后苏亦工教授对本次丛书顺利启动表示祝贺,并预祝该丛书的出版能取得圆满成功。

▲ 赵晓耕

▲ 苏亦工

03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教授认为,浙江省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和成长地,以守住“枫桥经验”的内核和推动“枫桥经验”的新发展为标杆,总结全国各地开展基层基础的建设新经验,是对守正创新的大胆实践。基层基础建设应以问题为导向,在小切口中开辟大视野,发挥丛书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功能性作用。汤啸天教授期待丛书可以成为以法治化为指引,智能化为先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块样板田,并以丛书的出版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作出丰富的理论贡献。最后,汤啸天教授建议丛书在框架设计中新设总论部分,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加重图书的理论分量。

04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法学博士胡娟首先表示系列丛书的编纂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总结归纳学习的良好机会,衷心祝贺系列丛书获得了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并为系列丛书的编纂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胡书记主张在编写过程中要做好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督促者、监督者这六者;第二,胡书记提出系列丛书要充分体现前瞻性、战略性、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学术性、连贯性以及操作性,以此八性为主导,使系列丛书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的百科全书、指导手册;第三,胡书记强调要将充分利用古人的智慧、社会治理的经验以及国外优秀学术成果。

▲ 汤啸天

▲ 胡娟

05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加良认为丛书应追求史料价值和效仿价值。史料价值方面,丛书涉及诸多相关文件、档案和案例,对这些史料的梳理、提炼、总结、反思,是丛书的重点和亮点,也是丛书的吸引力所在,要务必追求真实、完整、正确。效仿价值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各地渴求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经验,丛书更要强调一般性经验的总结推广。最后,刘加良教授主张丛书的语言表达要处理好可读性与理论性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丛书的最大读者群体是基层治理的推进者和参与者,语言表达最好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06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师伟首先肯定了丛书编写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以下思考:第一,因该丛书主要内容是基层治理经验,建议对丛书的书名进行适当调整;第二,因此丛书的编写立足于当代中国近几十年来先进经验,故不建议丛书在内容上涉及到古代以及外国学说;第三,可以增加一个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理论性的首卷或者在每一本丛书前增加关于理论性的篇幅较大的序篇;第四,每一本书应充分去调查研究其自身的研究对象,立足于实践总总结概括出基层治理经验的内容。

▲ 刘加良

▲ 张师伟

07

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教授马成指出,首先《中国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研究》丛书的内容可以考虑将古今中外的基层治理的内容都纳入其中;其次,针对丛书的编写,可以加入二级的分标题,便于读者阅读;最后,马教授还提出应该要加强跟实务部门的合作以此来拓展基层治理的内涵。

08

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博士王斌通表示该丛书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又有非常强的学术性和实践性,既能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也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套书不仅上升到国家层面,还涵盖各行各业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治理经验。王斌通院长指出要不断拓展该丛书的内涵,进一步开发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凸显自身的独特性,在立法规划上也要往这方向努力,并且积极思考如何让枫桥经验立法服务于社会实践。

▲ 马 成

▲ 王斌通

09

浙江工业大学文化与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石东坡石东坡教授对丛书的出版提出五点看法:一是必要性,丛书是迈进新时代后,对乡土中国新样本的新展示,研究指向本身非常有意义;二是重要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百年来我们党的深刻历史总结,要明确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大历史定义和功能;三是学理性,各项研究需要串珠成线,连缀起来,展现新的理念、原理、机制;四是应用性,丛书可以为基层基础的建设者提供启发,成为进一步建设基层基础的指南;五是独特性,丛书呈现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独特的理论面貌;最后,石教授期待以此丛书的出版来打造“枫桥经验”学派的奠基石和里程碑。

10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所所长吴欢指出,首先,从丛书的内部来看,需要注重理论的提升,发掘基层基础背后的基本原理,实现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到制度创新的三结合;其次,从丛书外部来看,我们应当要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理论,注重丛书的原创;最后,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编书来锻炼人才,另一方面更需要组织好专门的研究团队来整合相关的刊物资源来推动法学的全面发展和推动“枫桥经验”的全面深化。

▲ 石东坡

▲ 吴 欢

11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炳指出,丛书的编辑出版有力总结概括了各地的宝贵历史经验,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性探讨,包括什么样的文化、制度、法律等能够产生这样的经验等。张教授还指出在研究当中应当要加入更具有支撑力的实证分析来进行佐证,增强其有效性。

第三单元会议总结

《中国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研究》总主编,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汪世荣作总结发言。汪教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身的思考:一是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丛书接下来会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基层基础建设的研究方向是长期的、开放的,涉及古今中外的所有资源,要坚持长期性和原创性研究,从而推动学科、社会、国家的发展。丛书的研究要突破社会治理领域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边疆治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行业治理等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丛书实施和推动的定位与设想。丛书的定位有三个方位:首先丛书是案例的研究,其次是实证的研究,最后是理论的研究。三是研究的目标。首要是立足于中国的问题,再是要总结好基层的经验,最后是要坚持中国立场。基层治理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基层治理的进步,可以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感。

来源: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