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术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动态

褚宸舸:阐释基层社会治理中国智慧的力作 ——评《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 来源: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 发布者: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01
  • 浏览量:

褚宸舸:阐释基层社会治理中国智慧的力作 ——评《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

褚宸舸,浙江大学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司法部、陕西省社科课题和浙江省文化工程重点课题各一项。出版个人独著两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主要研究社会治理法、禁毒法学、宪法学、监察法学等。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借鉴。2021年窦竹君教授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专著《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为认识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把钥匙。该书基于碑刻、家训等地上地下文献,将法学思维与史学研究相结合,对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全面系统地分析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首先,该书从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社会条件综合考虑,分析国家依托基层社会组织进行治理的必然性,认为宗族、乡里村社、行会等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其合理性。其次,该书提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不仅要进行制度建设,更要重视文化建设,以此熔铸全社会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铸就核心价值观,奠定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再次,该书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是化礼成俗,这样可以生活化地实现治理。传统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多重性和综合性特质为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性。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能够融治理于利益之中,化治理于普通生活之内,规范与惩戒融为一体。官府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最终保障,使之得以有效进行。总之,该书全方位、系统性地对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极大扩展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例如,该书挖掘不孝、亲邻先买权、同居共财等中国传统法制的社会治理功能。该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理财、祭祀、丧葬、礼节、分家、收养立继、婚嫁、职业选择、田土买卖出典租佃、家庭成员关系,还是盖房、用水、居住环境保护、生产秩序、社会治安、赋役分配、防范水火等公共事务,以及商业经营活动的各环节,都基本实现规则与生产生活的无缝衔接。而且这些规则因时、因地、因俗而定,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虽然有些规则逐渐成为礼俗,但是难以掩盖其规则的事实。类似的洞见在该书中还有不少,引发我们对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该书认为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文化建设。儒家统治思想的确立,不仅实现了国家认同,而且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基础,铸就了民众共同思维方式,形成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些奠定了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因此,应当对“独尊儒术”进行积极的评价。又如,作者提出“化礼成俗”的生活化治理思路。将治理要求和规范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通过生活习惯养成行动自觉,治理就在每天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得以实现。而且这种治理活动是不间断的、持续终身的。治理方式融教养、救济、惩戒于一体,既有劝告,又有福利救济,但享受福利必须接受约束和惩罚,这样可以融治理于利益之中。

  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等,传统中国社会生活化治理的思路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意见》明确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该书提出的社会组织要有权威性,而权威性来自共同的文化信仰,公平正直、有担当能任事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能够为成员提供福利的社会组织,且有一定的财产管理机制、感情联络机制等与《意见》要求契合。此外,该书提供了基层社会治理增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可操作性的参考。通过对家规家训的阐释,反映了家风建设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归纳总结,阐明了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该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本文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22年4月7日,法治文化版。原文链接:http://e.mzyfz.com/paper/1818/paper_48516_1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