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下乡进山阳
赓续红色基因 聚力乡村振兴
法治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
为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营养和动力,补足精神之钙、把牢思想之舵、高扬信仰之旗,2023年7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及队员前往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追溯红色记忆,致敬革命英烈。山阳县综治中心干部毛霞全程陪同。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
一走进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映入眼帘便是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巍峨的纪念碑石静静地伫立在这秦晋大峡谷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革命先烈守护着山河大地的壮阔历史,警醒每一位同学铭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珍惜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接力民族复兴大任,赓续青年使命担当。
红军小屋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红军小屋。红军小屋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到此人困马乏,当地的进步人士心疼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于是将自家最好最大的一间房子让了出来,给红二十五军当做司令部使用。了解红军小屋的历史由来,实践团队成员要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德为典范,坚定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加强自身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献身事业的情怀担当。
(同学认真浏览这红军小屋墙壁上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征宣言”、“红十五军长征路线图”感悟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紧接着成员们参观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门头牌匾上写着“逢源和”的红色小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院内有办公地点、革命法庭、保卫处等设施。正房内一组铜像,描述的是当年红二十五的关键人物集体开会的场景。头顶悬挂的“工农专政”牌匾和边墙上多达数百人的“鄂陕边区”英烈谱、里屋的革命法庭等等,这一帧帧定格的战斗画面,一幅幅布满字迹的作战地图,一幕幕烈士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的画面,无一不展现出那段艰苦卓绝、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
(期间成员们走在这石板路上,浏览这路边墙壁上石板街原貌、红军与当地群众军民鱼水情的照片等感受着红军严明的纪律作风与良好的民意基础。)
红军医院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红军医院。红军医院所在的“裕厚堂”,里面药房成列着各种瓶瓶罐罐、算盘、毛笔,还有两个巨大的药柜,手术室里摆放着当年的简易手术台。身临其境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们不畏艰苦险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一切为人民福祉信念,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袁家沟口村普法宣传
参观完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之后,实践团队直接在袁家沟村为当地居民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围绕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户籍办理,《民法典》、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讲明、讲透法治知识。面向老年人以防范诈骗风险等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普法宣传;向青壮年群体宣讲的主要是劳动法、婚姻法;向少年儿童群体宣讲的主要是抚养、教育和保护相关的权利与义务,使普法宣传真正做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为高质量普法宣传助力乡村振兴效能提升提供重要抓手。
在重温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时,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朽革命精神,更意识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光荣使命。实践团成员都要从革命先烈的历程中汲取奋斗的力量和信念,在高质量普法宣传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编辑 | 高玉琼
文字 | 殷玥 宁晓丹
图片 | 刘领航
审核 | 王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