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术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动态

2023 我们从延安出发

  • 来源: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 发布者: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01
  • 浏览量:

2023 我们从延安出发

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基地建设暨

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研讨会

2023年1月29日,由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数字法治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基地建设暨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研讨会”于陕西延安圆满召开。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副院长、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研究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余钊飞教授主持。

致辞

西北政法大学范九利校长首先代表西北政法大学向与会的各位老师、新老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大家长期以来对西北政法大学的支持与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范校长表示,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高校,与延安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系。历经86年的办学,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有健全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法学学科底蕴深厚、力量雄厚,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首批涉外律师培养项目实施高校。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是全国一流的实体性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华法治文明研究的“西北学派”。近年来,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与延安市深度合作,相继推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延安精神、助力平安陕西和法治陕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再次,今天在延安举办基地建设会议及学术研讨会,范校长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用好延安红色革命资源,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二是充分发挥一流平台优势,构建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共同体;三是加强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服务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最后范校长表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学校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一如既往支持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事业发展,一如既往支持汪世荣教授团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持续贡献“西法大”智慧。

主旨发言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院长、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世荣教授围绕研究院去年的工作总结,提出了以下七点未来工作展望:第一,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将要承办中国法律史学会2023年年会,承办会议是学校组织学术活动重要方面,是展示学校学术研究、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行进的一个重大契机,也是展示学校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汪教授强调年会的主题应与学校的研究优势,与学科优势相结合,并且充分展示学校法律史学科在全国领先的优势;第二,重视出版结项工作,全面推进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的出版结项工作;第三,积极推进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的系列丛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枫桥经验”的研究成果;第四,落实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律史学和法律文化学系列著作的出版,充分展示西北政法大学在法律史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突出成绩;第五,积极将“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陕西的经济社会法治,团队通过总结、体验、推广、开展等工作,对推动陕西政府工作进行理论指导;第六,研究团队要深入推进各行各业枫桥式品牌的创建工作,并且组织团队对诸暨市各行各业枫桥式创建工作进行学习;第七,在与延安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前提下,研究团队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对延安人民服务,将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推动相结合。

余钊飞教授首先对线上线下参与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余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有三个主要议题:第一,全面推进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成功入选第四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走在全国前列,对于整合法律史学科力量、强化新中华法系研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系统研究重大意义。第二,全面推进“枫桥经验”理论研究。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研究团队是一支在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综合团队;当前已初步建成本硕博社会治理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十八年来,团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走遍全国,有力推进了“枫桥经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团队承担了一系列重大课题、重点课题,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是团队2023年肩负的重大使命。第三,全面推进协同创新。西北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法律史学科、“枫桥经验”研究团队肩负共同使命,特别是“枫桥经验”研究团队同根同源,两校研究力量互联互动互助,有助于跨校协同创新,共同推进相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践创新等工作。

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

研究院基地建设

01

朱继萍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朱继萍首先表达对研究团队持之以恒开展工作的由衷敬佩以及对于今年工作任务必将顺利完成的坚定信心。其次,朱教授表示,我们应当以“枫桥经验”为牵引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根据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研究,将“枫桥经验”进一步做深做实。最后,朱教授围绕基地建设,以“枫桥经验”研究为牵引的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吸收新鲜的血液,锻炼年轻人,发展新的力量;二是加强推进项目的研究,不断开拓项目研究的新领域,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项目成果,扩大学院的影响力;三是加强精品研究成果的建设,形成文章通过召开研讨会并不断修改完善的建设模式。

02

张师伟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师伟教授参加会议并发表观点。首先,关于“枫桥经验”研究中心和中华法系研究基地的协调问题。要平衡好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的研究工作和“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的研究工作的同时,凝结中华法系研究院更多学者的参与。以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的研究,在研究活动和研究计划甚至研究成果中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也是法学院校主要的学术“品牌”,可能做出重大理论成果的根源,在理论产出的层面上,以秦律和早期文化的联系的学术探讨引发的思考为例,中华法系与法律文化的研究可作为重心投入和发展。其次,关于中华法系的评价问题,中华法系的影响力主要是东亚地区。一方面,从历史评价来看,当今的中华法系对传统法系的传统与转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是否是中华法系的新阶段,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华法系的影响力亦会随之扩大。另一方面,从基地建设角度来看,这也为基地的研究重点提供了方向。纯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如何做精品、上品,以及持久的研究能力,学术成果是检验的标准,要持有精品意识、成果意识。最后是,两个研究基地的关系如何理顺,能否“一车同行”。在研究发展中也要有结合与融合的意识,这也是研究十分有效的方式。如若将“枫桥经验”的研究上升为社会治理法治,能否成为中华法系的一部分,这也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血脉的表现,也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时,对“枫桥经验”的理论解释也十分重要。

03

马成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教授马成就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基地建设作主题发言。马教授围绕“三个问题”和与会的专家学者做简短交流。

第一是“人”的问题。基地建设要用好学术带头人的旗帜引领作用,同时,也要激励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与研究,以团队方式引入研究生进项目,这既锻炼学生,又解放专家学者。基地建设中,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随着事业的扩大和平台的增强,需要获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为学校的发展和话语权提升提供辅助。

第二是“三个研究院”的建设。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响应中央指示而成立,历时七年建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为全国首家。“枫桥经验”是模式和理念,有矛盾纠纷的产生,就需要“枫桥经验”,进一步推动理念改变和思维理念的迁徙。马锡五审批方式研究院在全国基层法院广泛挂牌,跑马圈地,为师生从事调研活动提供活动基地。

第三是团队的未来规划。“三个研究院”需要一体建设、协调作战,形成组织,人多事大效果快,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体。我们的学术研究也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法治文明要进校园、进社区,制作科普读本、连环画和微电影,用好现有资源和平台和研究志趣,起到一家多吃,事半功倍的效果。

04

王斌通副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副教授王斌通首先探讨了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基地建设的思路。其次,王斌通副教授就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在国家级教学成果申报的期间进入新一轮的教学创新;二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强社会服务;四是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五是上课普及宣传,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再次,王斌通副教授表示,在学术方面的创新需要撰写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报告,传递我们的声音,将基层的研究成果顺利的转化为智库的支撑,为后续的学术研究争取更多的支持。随后,王教授强调要不断团队建设,吸收年轻人才,建立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学术群体。最后,王斌通副教授表示希望大家继续团结拼搏,一起把我们的集体建设好,团队建设好,希望各位在座的研究生不断奉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2023“枫桥经验”研究展望

01

褚宸舸教授

第三单元由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褚宸舸主持。褚教授提出,延安杨家岭会议相当于研究院发展历史上的七届二中全会,大家的发言内容,既有历史回顾,又有未来展望,既有当下的工作部署,又讨论了需要解决面对的困难和危机。他认为,科研基地建设要围绕五个要素:一是,现代化的组织机构建制。领会新文科新法学的指导思想,做好交叉融合,处理好与学院学科的关系,不搞论资排辈看绩效看贡献,要学习邓小平是如何搞改革开放的。二是,各负其责的团队建设。解决好挂帅和出征的关系,解决好解放教授精力的问题,加强行政管理,配备行政秘书,做好服务。三是,充沛的经费保障。四是,高质量的成果。兼顾专著论文,长线短线,确定重点,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五是,外宣和外部资源的引入。建设方法要贯彻四个原则:共建共治共享。法治德治自治。协调利益,平衡权利和义务。团结至关重要,所以要及时解决矛盾纠纷。

02

冯卫国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卫国教授首先对五大法系,中华法系与法治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以及发展历程做了简要介绍,这也响应了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反复强调的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治,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然之举。此外,冯教授提出提出要规章制度建设之下的规范管理,同步建设发展研究基地的书籍资料等各种软硬件,例如文献资料的全面收集及保存,成果简报、工作简报非常重要。冯教授主张“枫桥经验”发展十八年来,从一开始的拓荒者,到如今经验不断地被写进中央权威文件,如党的二十大。如何保持研究的重要先锋领域,危机感和压力是存在的。此外,理论是不断变化着的,应与时俱进,提炼新的内涵。除了做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宣传和推广“枫桥经验”也是重要任务。

03

侯学华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侯学华首先为与会的各位专家送上新春祝贺,并表示此次会议有助于改变传统高校教师思维习惯,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侯教授对此次会议主题发表四点看法:一是加强团队建设,,增强研究院学术研究的自主性与自由度;二是深化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本土化研究,同时也要扩大研究视野,不仅仅囿于传统法学的领域,不断增强学术自信;三是进一步明确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目的,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调研,聚焦研究特色,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04

陈京春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数字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陈京春就2023“枫桥经验”研究展望作主题发言。陈京春教授从“枫桥经验”与数字治理、城乡社区数字治理、数据合规问题三个角度出发,作了详细阐述。

陈京春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还特别提出了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数字化改革(智治)是“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如何在数字治理建设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需要多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紧扣“枫桥经验”核心要义开展数字治理研究。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灵魂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其本质在于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赋予了“枫桥经验”本质特征,赋予了“枫桥经验”历史内涵、时代内涵。同时,“枫桥经验”诞生之初就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矛盾的经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众是怎样懂得这样做的,二是依靠群众办事是个好办法。在基层社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在数字治理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是传承与发展“枫桥经验”的灵魂所系、本质所在、生命力所依。因此,如何处理好数字治理中数据汇集、处理与公民个人数据权(个人信息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上而下数字治理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群众(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的关系,如何克服数字治理专业化智能化所带来的,与个人权益相关的数据鸿沟、算法的不可解释性、数据安全风险等核心问题,是数字治理的研究重点。

二、坚持系统思维开展城乡社区数字治理研究。数字治理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涉及的主体、关系和内容极为宽泛,随着城乡基层数字治理建设的推进,其与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智慧司法建设齐头并进,并发生广泛联系与融合。从治理的基本方式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如何在数字治理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与智治的融合,以系统思维构建“众治、共治、智治”数字治理生态,是当下的研究重点;从数字治理的领域看,城乡社区数字治理与数字政府、数字检察(数字法院)等领域的建设协同推进,需要立足实践,从理论上强化研究;从城乡社区二元的角度看,如何谋划市域数字治理的系统建构,将基层数字治理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值得深入系统研究。

三、加快推进数字治理数据合规问题的研究。当前,围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数据合规建设成为实践和理论的热点,但是,对于数字治理建设中的数据合规建设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对于数字治理建设而言,数据安全是基础,个人信息保护是基本要求。基于社会治理和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对公民个人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利用,理应遵从网络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的法律规定和相关规章、标准,尤其是需要在数据挖掘和利用的同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贯彻落实《数据安全法》规定的数据处理者的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以及收集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的要求,贯彻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以及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知情权、决定权等问题,以上内容都需要结合数字治理的特殊性,进行细化研究。

05

刘加良教授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加良教授对“枫桥经验”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四点看法。第一,阶段论。如何界定“枫桥经验”诞生、演绎、发展、升华四个阶段的具体年份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第二,本质论。“枫桥经验”六十年的演绎,虽然它的内涵在不断的丰富,但在本质上它一直都是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经验,未来“枫桥经验”的学术研究应对其本质进行阐释,做一个提升。第三,载体论。应当及时总结和反思“枫桥经验”的载体相关的经验还有不足,重视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以便形成对其认定与发展的标准。第四,立法论。““枫桥经验””是群众路线在纠纷解决领域的重要体现,未来“枫桥经验”入法更应注重其精细化研究。

06

邱少晖副教授

安庆师范大学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邱少晖副教授介绍了2023年的整体计划,在浦江经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准备开启安庆特有的“六尺巷”研究。两者都是枫桥经验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并围绕这个研究向做出介绍。“新时代的信访工作——浦江经验”实践的书籍初稿已经形成。2023年准备开启一个新的经验的研究——《六尺巷研究—关于国家治理的德法兼容的治理经验》。德治在我们中国传统有很重要的基础,包括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及舆论基础。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这样一个概念基础上研究六尺巷经验:第一步是联合西北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及安庆师范大学高校老师和研究生组建课题组;第二步是驻扎桐城,深入人民法院和基层法庭,同时展开后面广泛的基层调研;最后是撰写研究报告,供桐城参考。

07

范晓东研究员

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范晓东就2023“枫桥经验”研究展望作主题发言。范晓东研究员表示,实务中遇到的难题需要理论界予以支持。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和矛盾纠纷的处理,专业性强且涉及面广,期待能从“枫桥经验”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出发,结合当前金融领域的相关做法,相互启迪。同时,实务部门在个案处理中的智慧,亟需从中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类案处理机制。

会议总结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院长、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世荣教授作最后会议总结。首先汪教授感谢各位老师同学都分享了精彩的心得意见,指出该会议旨在探讨学科学术发展,强调学术发展离不开管理规划。汪教授表示“枫桥经验”的未来发展更应注重预防问题的出现,“枫桥经验”入法也应是预防性法律制度的建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在学生培养方面,汪教授指出各个学校之前学生的联合培养以及学生之中的同辈学习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汪教授指出应进一步加强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合作以推动团队的研究工作,构建学术研究、学生培养平台。

最后,汪教授表示社会服务规划也要积极吸纳群众自治,居委会村委会等其他多方服务力量的参与,完善社会服务的多元治理。

来源: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