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学术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动态

王斌通 | 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子洲样本”——陕西省子洲县“一领四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记

  • 来源: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
  • 发布者: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01
  • 浏览量:

王斌通 | 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子洲样本”——陕西省子洲县“一领四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记

□王斌通(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市域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平安子洲建设、法治子洲建设、政法队伍管理等工作,连续6年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2021年被授予全省首批“平安铜鼎”县区。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坚持“一领四化”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创新化驱动为支撑,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基层治理新体系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保障作用。一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体系,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治理责任,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工程,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党组织负责人依法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二是建强农村党员队伍。严把党员发展“四关”,坚持优先从农民经纪人、专业大户、回乡创业人员等致富能手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升行动,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作用。三是培强农村人才力量。积极开展“引智回乡”活动,每村确定1-3名乡贤,引导乡贤回归乡里,参与村级治理。持续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每村至少培育2名后备力量。四是建立乡土人才库,全面摸排“土专家”“田秀才”“传承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创新推广网格化管理。一是健全组织网络,推广“五级五长”。建立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党委、片区、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中心户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任总网格长,片长任各片区网格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各村网格长,村民小组组长、中心户分别担任网格员,打造一支层级明确、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的网格员队伍,形成“格格有人站,事事有人管”的格局。二是整合治理资源,推动“多网合一”。按照“便于管理、便于组织、便于服务”的原则,结合辖区内人口分布、村组设置实际,对现有的信访维稳、防汛抗灾、动态防返贫监测、疫情防控等多类网格进行有效整合,推动“多网合一”,实现“一网多用”。三是完善运行机制,确保“网路畅通”。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推行“网格收集、村级交办、片长领办、领导督办”制度,网格员收集群众反映或自身发现的问题,交村级汇总,镇村党员干部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限时交办,各片长主动领办,党政主要领导督办,形成问题“收集-交办-处理-反馈”闭环链条。推进精细化服务,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着力点,探索以“说事堂”“说理处”等为载体,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和乡贤作用。一是开展党员联户“心连心”活动。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向群众宣传解读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等,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理清村级发展思路,摸清农户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求,切实解决农户“急难愁盼”的难题。二是开展网格共治“手拉手”活动。大力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根据亲情、地域、兴趣爱好等类别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矛盾化解在村内;严格落实党委班子成员包村制度,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及时遏制苗头性隐患,建立政府、片区、村级三级联防机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辖区;加强领导干部坐班接访工作,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抓化解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包案、协调化解作用,确保“难事不出县”。三是开展多元共建“脚对脚”活动。一是深入推进“一村一干警”服务模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全面摸排、调查矛盾,及时了解群众呼声、掌握维稳信息、化解矛盾纠纷;创新“一村一策”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党建+”新模式,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村级经济发展取得实效;针对重点人群,建立“一户一册”台账,制定稳控方案,及时做好化解矛盾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信息化支撑,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积极推行“数字乡村”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优势,以示范推动,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广“互联网+党建+基层治理”模式,打造集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不断简化办事流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平安乡村”建设项目,打通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在辖区主要道路口、公共区域安装高清摄像头,接入系统平台,实现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视频监控。三是深入践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进程,依托“互联网+监管”,充分发挥手机端、数据库、电子地图等优势,加速构建乡村治理远程监控系统,不断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封山禁牧、防汛抗旱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精准化,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坚持创新化驱动,释放基层治理新效能以创新驱动助推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一是强化“综治中心”建设。县乡村综治中心实现标准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事项受理、法律咨询服务。探索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治理体系。二是发挥“典型经验”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广马蹄沟派出所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一二三”工作法、“政府+法检公司”四级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裴家湾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12345”创建经验、周家硷人民检察院基层检察服务站“党建+”模式、吉利坪村“数字乡村”助推基层治理智能化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深化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规范提升工程,启动智慧小区建设,实施平安乡村技防建设,建成完善全省唯一的县级公安机关大数据智能应用中心,充分发动“红袖章”平安联防队等群防群治力量,实现县、乡镇、社区综治视联网建设全覆盖,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出城有卡口、农村有联防”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本文发表于法治周末网、西部法制网等新媒体平台。